后贤李东垣立补中汤,以治劳役伤脾,是套建中汤之法也,亦可遵从。熟附子大辛大热,足壮先天元阳。
阴亏水不涵木,七情郁结化火,风邪乘袭,厥阴横扰阳明,目为肝窍,胃脉挟口环唇,肝在声为呼,胃受疾为哕,诸汗属阳明,谨防呃逆鼾呼大汗。若烦躁而有异象眩惑,夜不安寝,可与温胆汤,惟大便利者不可服。
此刻只宜收纳元阳,犹虑不及,尚服见肿消肿之药,更加乳肿,肛门逼胀欲死,其下脱之机已经暴露。归于六淫湿证本门。
有大热、大渴而思冷饮者,血虚阳无所附,而外越也,法宜峻补其血。大梁李待诏《瘴疟论》曰:岭南既号炎方,而又濒海,地卑而土薄,炎方土薄,故阳懊之气常泄,濒海地卑,故阴湿之气常盛,二气相搏,此寒热所由作也。
各家之说,以春为风温,夏为温热,长夏为湿温,俱在六气节候上论之。 市医往往称为阴虚火旺,而用滋阴降火之药者极多,试问有阴虚火旺,而反见津液满口,唇、舌青滑,脉息无神,二便自利者乎?
答曰:自汗、盗汗者,阴、阳两虚之候也。全是活活泼泼天机,绝无一毫碍法。